Conference Introduction

会议简介

随着活体测量分析技术、基因与蛋白质技术、分子影像技术等的快速发展,精准医学已经成为解决临床诊疗难题、引领医学前沿发展与临床转化研究、提升疾病防治水平的关键手段和重要途径,目前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纳米-生物界面重点实验室将于2021年10月27-28日在苏州工业园区国际博览中心举办第二届“纳米大健康-活体测量与精准医学论坛”。本次论坛将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介绍这一领域的最新发展,为国内外从事活体测量分析、分子医学技术、分子影像技术及其临床转化研究的专家学者与企业提供一个交流与展示的平台。

Conference Introduction

会议组织

主办单位

    •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承办单位

  •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纳米-生物界面重点实验室

Main topics

主要议题

本次会议的讨论主题范围包含但不限于:

Agenda arrangement

2021议程安排


()
222
()
222
()
222
()
222
()
222
()
222
()
222
()
222
()
222
()
222
()
222
()
222
()
222

日期: 10 月 27 日

地点: A202-203

时间

演讲人

职位/机构及演讲主题

13:30-13:40

致辞

13:40-14:05

唐波

山东师范大学教授
金-硒键分析平台研究进展

14:05-14:30

董晓臣

南京工业大学教授
光敏剂结构设计合成与肿瘤多模态诊疗

14:30-14:55

袁荃

湖南大学教授
核酸适配体分子识别体系设计及生物分析应用

14:55-15:20

李春炎

中科院苏州纳米所研究员
近红外II区荧光影像指导的肿瘤精准诊疗

15:20-15:45

合影 / 茶歇

15:45-16:10

张学记

深圳大学教授
从智能传感到人类永生

16:10-16:35

顾月清

中国药科大学教授
药物动力学的多尺度研究

16:35-17:00

张瑞平

山西白求恩医院教授
基于天然黑色素纳米颗粒用于肿瘤成像和诊疗一体化研究

17:00-17:25

步文博

复旦大学教授
化学动力学疗法:材料学与生命医学的交叉融合

17:25-17:50

杨晴来

南华大学教授
近红外二区共轭有机分子的荧光增强策略



()
222
()
222
()
222
()
222
()
222
()
222
()
222
()
222
()
222
()
222
()
222
()
222
()
222
()
222
()
222
()
222
()
222
()
222
()
222
()
222
()
222
()
222
()
222

日期: 10 月 28 日

地点: A202-203

时间

演讲人

职位 / 机构及演讲主题

8:30-8:55

杨黄浩

福州大学教授
X射线发光新方法与器件

8:55-8:20

梁高林

东南大学教授Center
细胞内的CBT-Cys点击反应放大成像信号

9:20-9:45

王 铁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动态精准调控下的纳米组装界面

9:45-10:10

宋杰

中科院医学所研究员
可用于多模式肿瘤治疗的DNA纳米颗粒

10:10-10:20

茶歇

10:20-10:45

崔华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
急性心肌梗死标志物的无标记纳米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新方法

10:45-11:10

王宏达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多种单分子技术研究细胞膜结构和功能

11:10-11:35

何耀

苏州大学教授
眼部疾病的长时程靶向成像分析

11:35-12:00

张云

中科院厦门稀土材料研究所研究员
精准稀土荧光纳米探针及肿瘤诊疗应用

12:00-13:30

午餐

13:30-13:55

高明远

苏州大学教授
纳米氧化铁磁共振对比剂——从基础研究到临床转化

13:55-14:20

邓兆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
球形核酸先进合成方法

14:20-14:45

李 聪

复旦大学教授
可视化代谢分子边界导航脑胶质瘤手术

14:45-15:10

孙耀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
多功能NIR-II区荧光小分子探针及活体精准测量

15:10-15:30

茶歇

15:30-15:55

吴小华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教授
精准医学时代妇科肿瘤诊疗面临的新挑战

15:55-16:20

高学云

北京工业大学教授
治疗新冠肺炎的新概念药物研制

16:20-16:45

吴爱国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教授Center
二氧化钛基肿瘤诊疗可视化探针材料研究

16:45-17:10

李桢

苏州大学教授Center
超小纳米探针治疗脑疾病

17:10-17:35

盛宗海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Center
脑胶质瘤光学诊疗一体化研究

17:30-20:00

邀请晚宴


2021演讲嘉宾
樊春海 (上海交通大学 中科院院士)
2021演讲嘉宾
彭孝军 (大连理工大学 中科院院士)
2021演讲嘉宾
谢毅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科院院士)
2021演讲嘉宾
崔华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教授)
急性心肌梗死标志物的无标记纳米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新方法
1990年获得中国科技大学理学博士,同年任中国科技大学应用化学系讲师,1995年中国科技大学化学系副教授,2000年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分析化学教研室主任。其间曾先后在荷兰Utrecht大学和美国杰克逊州立大学作为博士后和访问学者从事研究工作。2006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此外,目前还担任长春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三届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电化学分析专业委员会委员、《分析化学》和《分析科学学报》杂志编委。目前主要致力于基于新型发光功能化纳米探针的化学发光/电致化学发光超灵敏免疫分析和核酸分析方法的研究及其在疾病诊断与治疗、食品安全检测、环境监测等领域中的应用。相关工作在Anal. Chem.、Chem. Eur. J、Chem. Commun. J. Phys. Chem. B/C、J. Mater. Chem.、Phys. Chem. Chem. Phys.等国际重要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130余篇。
2021演讲嘉宾
董晓臣 (南京工业大学 教授)
光敏剂结构设计合成与肿瘤多模态诊疗
董晓臣,国家杰从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07年浙江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07-2012年南洋理工大学博士后;2012年加盟南京工业大学先进材料研究院,共发表SCI论文250多篇,他引18000多次,编辑出版中英文专著3部,研究方向包括生物光子和柔性电子。主持和完成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20多项,荣获江苏省科学技术一、二等奖各1项,教育部科技创新二等奖1项,2018-2020年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2021演讲嘉宾
高明远 (苏州大学 教授)
2021演讲嘉宾
顾月清 (中国药科大学 教授)
中国药科大学工学院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带头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江苏省“333”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创建并开设我校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及多门本科生/留学生中英文教学示范课程。在国内率先建立分子影像药物研究的平台,发展药物研发及药效评价的活体可视化技术体系,研发多种体内肿瘤诊断造影剂及体外诊断试剂盒。担任多个国家级学术团体理事,多种国际知名杂志的编委及特约审稿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进步奖、教育部、科技部、部分省市科技厅等基金通讯及会议评审专家。主持973重大基础研究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重大项目(包括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重点项目、重大研究计划、重点国际合作等)等10余项重点研究基金,以第一完成人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等。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Adv. Mater., Angew. Chem. Int. Ed.,ACS Nano,Cancer Research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申请或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PCT专利等25项。宫颈癌HPV体外诊断试剂盒正申请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
2021演讲嘉宾
李聪 (复旦大学 教授)
2021演讲嘉宾
盛宗海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研究员)
脑胶质瘤光学诊疗一体化研究
盛宗海,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广东省特支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深圳市高层次人才。研究领域为脑胶质瘤分子影像学。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4项(国自然3项,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1项),发表论文3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25项,转让4项。成果获广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担任广东省科技奖会评专家、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纳米医学与工程分会委员、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分子影像分会常委、广东省药学会核素药物专委会常委。
2021演讲嘉宾
孙耀 (华中师范大学 教授)
多功能NIR-II区荧光小分子探针及活体精准测量
孙耀博士于2015年在武汉大学获得博士学位,随后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从事1年的博士后研究,2017年正式入职华中师范大学,桂子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农药与化学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科研骨干。孙耀博士的研究兴趣包括化学生物学、荧光成像、诊疗一体化及多功能活体成像。
2021演讲嘉宾
梁高林 (东南大学 教授)
细胞内的CBT-Cys点击反应放大成像信号
梁高林, 男,1972年9月15日出生,江苏兴化人,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生物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10年3月-2021年3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2018年12月至今,东南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生物成像和生物医药。迄今为止,在SCI收录期刊上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大部分在Nature Chemistry, Nature Communications, Science Advance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Advanced Materials, Nano Letters,等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目前被引用7200余次,H因子43。先后获得国家二类新药证书1项、中国专利7项、世界专利1项,美国专利1项。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20年);入选2019年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被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获2019年安徽省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一);获2017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2年安徽省第二批“百人计划”“安徽特聘专家”、2011年安徽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以及2010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
2021演讲嘉宾
田阳 (华东师范大学 教授)
2021演讲嘉宾
王宏达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研究员)
多种单分子技术研究细胞膜结构和功能
王宏达,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中组部“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项目资助,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1995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分子生物学系获学士学位,2000年毕业于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获分析化学博士学位,2001-2007年先后在德国马普分子生理研究所和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长期从事单分子生物物理方面的研究工作,提出新的红细胞膜结构模型(Semi-mosaic model)和有核组织细胞膜结构模型(Protein Layer-Lipid-Protein Island model),揭示信号转导受体EGFR和寡糖在细胞膜上的成簇分布规律;自主研发超分辨荧光显微镜技术以及多种成像光联技术。在Chemical Society Reviews、Nature Communications、Nano Letters、Cell Research、JACS、PNAS等杂志发表论文100余篇,申请和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
2021演讲嘉宾
王铁 (天津理工大学生命健康智能检测研究院 院长)
动态精准调控下的纳米组装界面
王铁博士于2013年加入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任研究员,2020年加入天津理工大学任天津理工大学教授。获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2019)、中组部万人计划中青年领军(2019)、科技部中青年领军人才(2018)等支持,并获得了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在Science, J. Am. Chem. Soc., Adv. Mater., Angew. Chem., Nat. Commun., Sci. Adv.等核心杂志发表论文共100多篇。
王铁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是基于纳米材料的生物医学检测和诊断。利用自组装纳米技术构建各种有序基底,研究有序结构的相互作用机理,协同效应机制,开发出一系列抗干扰的高灵敏检测新方法,实现在骨再生、疾病检测和治疗等领域的应用,并搭建了各种高灵敏仪器检测平台。主要包括:1)利用可打印的纳米图案化芯片,探索在人体呼出物中对肺癌标志物的早期筛查研究;2)利用纳米表面效果,实现对血液、汗液等人体代谢物中疾病标志物的捕获;3)利用有序生物医用材料,发展了在骨组织再生医学中的应用;4)开发了呼出物检测仪、呼出气的冷凝物检测仪、细胞代谢物检测平台等仪器装置。
2021演讲嘉宾
吴爱国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研究员)
二氧化钛基肿瘤诊疗可视化探针材料研究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所属慈溪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 所长,中科院百人,国家杰青。已在Biomaterials, Cancer Lett,Chem. Soc. Rev., Adv. Mater., Nano Today,Nano Lett及ACS Nano等发表论文233篇 (封面等27篇) ,申请专利191项(8项PCT) ,获授权73项(欧美专利各1项) 。被引用1.1万余次,H-指数=56。编撰中英文专著4部,受邀撰写专著10章节,是Nanotheranostics、Regenerative Biomaterials等4个学术杂志的编委会成员; 是全国9个一级学术学会相应15个分会的副主任委员、(常务)理事,(常务)委员等。牵头制定国家和行业标准各1项。
主持科技部重点研发专项课题、NSFC杰青/联合/面上等项目、中科院先导B专项课题、中科院院长特别资助项目、中科院重点部署项目、中科院STS项目、浙江省重大专项、宁波市2025重大专项、企业横向委托课题组、医院临床转化中心等30余项。
研究兴趣集中于生物成像分子探针材料等领域。详情见:http://wuaiguo.nimte.ac.cn/
2021演讲嘉宾
吴小华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教授)
2021演讲嘉宾
杨黄浩 (福州大学 教授)
X射线发光新方法与器件
杨黄浩,福州大学教授。1997年、2002年于厦门大学分别获得学士学位和博士学位。2002-2004年在香港科技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4-2008年在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任副研究员。2007-2008年在美国佛罗里达大学进行访问研究。2008年至今任福州大学教授,现任福州大学副校长。杨黄浩教授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以及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和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杨黄浩教授长期从事纳米发光材料和生物成像分析方面的研究。目前主持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1项、福建省科技重大专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中央军委科技委国防创新特区重点探索项目1项;已完成国家973计划课题1项、国家863计划课题2项、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相关成果获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获批国家发明专利15件;发表SCI论文160余篇,包括Nature(2篇)、JACS、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等国际权威刊物上发表的高水平论文40余篇,总引用次数超过22000次(H因子=77)单篇论文最高被引用2200余次。目前担任Materials Chemistry Frontiers 杂志副主编,分析化学、Science China Chemistry等杂志编委。
2021演讲嘉宾
杨晴来 (南华大学医学院肿瘤研究所分子影像探针中心 副所长、实验室主任)
近红外二区共轭有机分子的荧光增强策略
杨晴来,南华大学衡阳医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湖湘青年英才,湖南省健康服务业协会病理分会理事。博士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进入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戴宏杰院士团队从事博士后研究,2018年入职上交通大学医学院谭蔚泓院士团队任副研究员(Co-PI),2020年加入南华大学衡阳医学院,任肿瘤研究所副所长,分子影像探针实验室主任。从事近红外二区有机分子探针,核酸适配体-核素偶联物PET分子探针及及其生物成像研究。目前在PNAS,Adv. Mater,J. Am. Chem. Soc,Angew.Chemie, Small等研究领域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获授权专利10余项。主持了深圳市基础研究,湖南省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等科研项目。
2021演讲嘉宾
袁荃 (湖南大学 教授)
2021演讲嘉宾
张瑞平 (山西白求恩医院 教授、副院长)
基于天然黑色素纳米颗粒用于肿瘤成像和诊疗一体化研究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山西白求恩医院副院长,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才,国家卫健委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一审、二审专家。山西省三晋英才支持计划“高端领军人才”(第一层次),山西省新兴产业领军人才,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山西省高等学校“131”领军人才,山西省优秀中青年拔尖创新人才,山西省卫计委非临床“高端领军人才”,山西省“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华放射学会分子影像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放射学会对比剂专业委员会委员,山西省放射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兼秘书,山西省医师协会放射分会常务委员,山西省卫计委放射质量控制部委员兼秘书,山西省抗癌协会肿瘤影像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临床医师杂志和实用医学影像学杂志编委
2021演讲嘉宾
张卫兵 (南京医科大学 教授)
2021演讲嘉宾
宋杰 (上海交通大学 教授,研究员)
可用于多模式肿瘤治疗的DNA纳米颗粒
宋杰,中科院医学所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高层次人才,先后主持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课题、自然基金国际合作项目等多项国家级项目。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在Science,Nature Protocol,Nature Communications,J. Am. Chem. Soc,Angewandte Chemie等著名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30余篇。以合作者身份在Nature,Nature Nanotechnology,Nature Chemistry等著名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30篇, 被Nature,Science,Chem. Soc. Rev.,Chem. Soc. Rev.等期刊引用近1500余次。主要研究方向是单链环状DNA的生物学效应及其在基因检测与药物递送的开发与应用。
2021演讲嘉宾
高学云 (北京工业大学 教授)
治疗新冠肺炎的新概念药物研制
2017- 北京工业大学生命与化学学院院长,教授,国家杰青,首都科技领军人才;2007-2017,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纳米生物效应与纳米安全实验室” 副主任,研究员。已发表SCI文章100余篇,包括化学和生物领域内的一流期刊,如:Science Advances,JACS,ACS Nano,Biomaterials。获美国授权发明专利5项,获中国授权发明专利2项。获得一项省级自然科学一等奖。研究成果如下:专利药物抑制新冠肺炎。已初步完成动物药效/分子机制/急性毒性/代谢动力学研究,初步实现了工艺放大和质控技术参数优化。本制剂已经获得了一项美国化合物专利授权和三项美国药效功能专利授权。抑制新冠肺炎的专利药物,已与普利制药达成合作协议,开展临床前和国际多中心临床评价。
2021演讲嘉宾
唐波 (山东师范大学 教授)
唐波,汉族,1964年11月生,中共党员,1994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博士,现任山东省科学技术厅厅长、山东师范大学化学化工与材料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科技委学部委员。为973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首届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提名奖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唐波教授现主要从事于分子及纳米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其在生物成像中的应用以及纳米生物分析等领域的研究工作。研究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项、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
2021演讲嘉宾
张学记 (深圳大学 教授、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 院士)
从智能传感到人类永生
深圳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俄罗斯工程院中国中心副主席。北京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北京精准医疗与健康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生物检测监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国家特聘教授、日本东京大学兼职教授。现任国家重大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重点研发专项首席科学家、国家重大研究计划指导专家、国家基金委化学部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人才评审巡察小组组长,国家科技部合成生物学重大专项专家组副组长。担任RSC Sensors & Diagnostics 等24个国际刊物的主编,副主编及编委。兼任解放军总医院(301)临床生化部副主任等职。发表SCI论文500余篇,专利180多项,专著8部,引用2万多次。2018年获国家教育部自然科学奖、2017年获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获首都劳动奖章,北京优秀共产党员;2016年获中国杰出工程师奖;2015年当选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2012年经中央提名(全国2名),当选中共十八大党代表,成为国家特聘专家中的唯一代表。
2021演讲嘉宾
袁荃 (湖南大学 教授)
核酸适配体分子识别体系设计及生物分析应用
袁荃,教授,博士生导师,2004年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2009年在北京大学获得无机化学博士学位。2009-2011年在美国佛罗里达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1年12月进入武汉大学化学学院工作,2017年9月加入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相关研究以第一/通讯作者在Science, Nat. Commun., Proc. Natl. Acad. Sci.,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等杂志上发表论文110余篇。2015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青年学者,2015年获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2018年获Nano Research Young Innovators Award,2019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20年获教育部青年科学奖。
2021演讲嘉宾
洪学传 (武汉大学/西藏大学 教授,武汉大学药学院 副院长)
线粒体靶向成像和治疗
武汉大学/西藏大学教授,武汉大学药学院副院长,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湖北省楚天学者特聘教授,武汉大学珞珈特聘教授。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科带头人,科技部 “精准医学研究”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医学科学领域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评审专家。中国药学会第九届药物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精准医疗分会理事,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蛋白质组学专业理事,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分子影像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北省中小企业共性技术药物及药用材料研发推广中心主任,湖北省有机氟类药物工程中心副主任。湖北省科技进步促进会常务理事,武汉市药学会常务理事。《Dyes and Pigments》,《中国药物化学杂志》,《Wuhan University Journal of Natural Sciences》,《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Journal of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Research》和《医药导报》编委和青年编委。
2003年至今已在国内、国际核心化学期刊上发表相关论文包括Nat. Mater., Nat. Commun., 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 Chem. Sci., J. Med. Chem.,完成英文专著两章。
©苏州纳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苏ICP备15009858号-1